找到相关内容1564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凡圣的秘密

    自有过,但自却非,打除烦恼破……”。   其实祖师们横说竖说,也无非是在说这些,都是要我们去掉这个执着的分别。佛陀说了600卷的《大般若经》,也是在说这个。所以僧肇大师所说的“般若无知”真的是太精妙绝伦了。我们总是在分别分别去,就不会知道大智慧来自“无知”,自己一身臭不知道,却在指指点点别人,真的是太可怜了。   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,僧人住在寺院也是有凡圣的问题。《大智度论》说,“僧有四种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心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21325131762.html
  • 辨法法性论讲记(8)

    - - - - - - -2005年⒎月整理修订   , , 假立,无自性而显现,所以在分别的境界, 中,具有无分别根识前显现的二取,具有第六意识对二取境界的分别,具有根境识及器世界,但这一切都是实际中没有,唯一以分别心假立而自现的,法性之中不是以这种方式存在。如果分别未灭,那就象梦心未灭时虽然梦境本无,但还是无法遮止这种妄现一样。这就是有二取、有根境识、有器世界等种种显现的分别。一旦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辨法法性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3044532436.html
  • 自信不及入禅难

    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禅无处不在,无处不可得入,因为禅本就是自性的妙用。所以关键是要念念歇却分别、驰求,当下便契入。否则总是偷不死,把希望寄托于师父,那么与禅转修转远,自然不得而入。   所以师父...要用便用。更莫迟疑。如今学者不得。病在甚处。病在不自信处。尔若自信不及。即便忙忙地。徇一切境转。被他万境回换。不得自由。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。便与祖佛不别。   汝州首山念和尚云:诸上座。佛法无多子。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禅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0385434226.html
  • 给现代人的信

    此时际的外在物质情况,不仅多样而且十分精致。然而外在的外物质改善并不足够,这个世界需要对歧的快乐及痛苦,这也是众生的业力所致。遇逢乐、苦、善、恶、亲、敌等分别,主要缘致己之起心动念所致。外在四大所致的灾难,吾不能掌控;但由所致的痛苦等,其对治要升起善念;发之动机存善、以善意引发正念会导致快乐,能将分别的痛苦,由负面转为正面,即可控制、改善伤害自他的苦,离苦得乐。 ...

    敏令堪钦仁波切

    |慈悲|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1080334543.html
  •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

      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   佛教认为,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。佛典中常说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”(如《大乘起信论》等),就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,都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。人们由分别而起我执、法执,生贪、嗔、痴三毒,成种种颠倒妄想,从而陷于无尽的烦恼,无边的苦海,不得解脱。对此,大乘佛教认为,要得到彻底的解脱,就必须以无分别的、平等的“般若”智慧,从根本上去除人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840054.html
  • 文殊大圆满愿词·明空金刚之本色

    需勤修行 亦不观待根性差别等   易则难信心之秘密故 上师窍诀力令速见之   戏论伺察妄加分别 寻求修为徒自劳苦因   观想修行终是束缚笼 惟愿内断痛苦诸戏论   虽于远离诠想无所见 然于未见亦皆了无余   自直下决断甚深义 惟愿证此难以言喻义   戏论本净是则有边断 觉体任运故而无边离   虽说为二唯是分别立 愿见无别离说平等义   此处犹如手指示明月 先以伺察词句作表喻 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1654372.html
  • 分别

    分别智:梵语 nir-vikalpa-jn~a^na。又作无分别。指舍离主观、客观之相,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。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,缘一切法之真如,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,境智冥合,平等而无分别之智。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,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。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,为佛智之相应心品。此智有加行、根本、後得等三种之别:(一)寻思之慧,称为加行无分别智,又作加行智,乃道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2359405.html
  • 学佛贵在圆融

    善财遇到一位正在剥人皮的人,善才看后立刻躲避,分别起,后遇到菩萨的点化,要他赶紧回去,为了什么呢?“彼善知识,有法故。”因此,我们不应该轻视任何人。   《华严经》“若善男子,于彼善友,不起恶念,即能...学佛贵在圆融  学佛贵在圆融,不能执着一句一字,寻章摘句,我真的不会,学法应该会心,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做,先修善业,树立正见知,才好学法。   譬如华严里面有“善男子,末世众生,将发大,求善知识,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83860730.html
  • 当心摄心精进成坚固执着___观当代人禅修中的问题1

    ,一方面对体验过的净境有一定的取证之着,另一方面又因作意习惯,又不断执着功夫,现起境界,生出种子烦恼,自己不能化转,这就是目前许多功夫禅者的苦难行程。  禅修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消除分别,执着,即...流出无尽法藏,应机施教,方便无量,身心无碍,事事圆融,乃至圆极无痕,妙现无边。  故大圆满中修彻却时,不许作意持咒观想等,而应完全自然地呈露三虚空相应,使自性直显而无一点痕迹。但于顿超位中仍可无分别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2362547.html
  • 禅门赵州茶 古今味不差

    祖师塔前共品赵州茶。唐代从谂禅师“吃茶去”的开示,已经成为禅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。这个公案究竟说明什么,天下纷纷议论不已,以凡夫的分别,去穿凿,议论不尽。我们如果仅在茶上用心,错了;离开茶,也错了。所以...之,但凡清净之物都可拿到佛前做供养。因此除佛经中所述诸种供品之外,佛教徒还常常献茶供养。唐代时佛教兴盛,茶文化也很繁荣,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供养品,以茶供佛也逐渐成为寺院佛事活动的一种。本寺开法祖师...

    明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51563297.html